查看原文
其他

薛永利 | 儿时的冬天

薛永利 时光捡漏 2021-07-30

『时光捡漏』您生活的笔记本


儿时的冬天

文 | 薛永利

一夜之间,气温骤降,冷风嗖嗖,寒意凄凄。前几日刚刚染黄的法桐叶,禁不住大地尚有余温的诱惑,纷纷扬扬、飘飘洒洒落满了道路,车来车往之际,时而平展展地铺成一张黄绿色的厚毯子,时而沿马路被飞驰而过的车轮拥作两长绺,落叶无助、失宠的样子勾起了对儿时冬天的回忆。

小时,故乡大车路两边的大叶杨,入冬之后,不像如今的银杏叶那样金黄气派吸引人们的眼球,叶子是半青不黄,有点暗褐色的样子。牛羊不仅喜欢吃新鲜的大叶杨叶子,枯黄的叶子也喜欢吃。为给家畜备饲料和家庭备燃料,每年立冬前后扫树叶,是那些年特定时节的特殊农活。

刚入冬的早晨,晨曦将启,天还不是特别冷,背起背篓,带上扫帚,出得村子,来到官路或大车路,满路的叶子均匀地铺展在泛着白光且坚硬的土路上,伙伴们兴奋地赶紧占领有利位置,把肩上的背篓放在一边,拿起扫帚,迅速地把落叶扫成堆。往往是人多叶少,每人扫不了几堆,路上便会干干净净。这时,有人便会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扫叶利器--耙子,把树沟里、草丛里难扫的落叶一扒而光。没有带耙子的早已把扫堆的落叶装进了背篓,只能虚虚装平而已。收获颇丰的,使劲往背篓里塞,更有甚者竟然人站在背篓里踩实装满。早饭前后,三五成群的扫叶队伍,有说有笑地论着你多我少的收获,满足地回到炊烟袅袅的村子。

过去种地不用农药,麦地里的蒿子、刺棘、麦黄瓶和荠荠菜等杂草与麦子共生同长,麦苗有多壮,杂草有多旺。冬季无其他农活,天气稍好时,挑草便成为主要工作。一般情况下,全家老少齐上阵,老爷爷会带上烟锅,端上茶,老奶奶会在头顶盖一块手帕,父母们则会带上小板凳,每人一把小铲铲,一字排开,从地头开始。

小麦被隆冬的寒冷折磨得失去了应有的活力,茎叶柔软,蔫头耷拉。在冬日阳光的照耀下,坐或躺在麦苗上面很舒服。老爷爷挑一会草就会去和邻居坐在一起山南海北谝闲话,抽烟喝茶。老奶奶则直接坐在麦苗上,一边给小孩子们讲以前断粮时的艰辛和难过,一边不停地在麦苗周围找寻着每一棵杂草,身后是一溜被压得东倒西歪,惨不忍睹的麦子,老奶奶说这是压青,压得越狠,来年麦子越丰收。父母们挑草速度最快,右手的小铲铲贴着地皮不停地前后左右剜动,左手握着一把荠荠菜,用来做菜下饭,挑出的草均匀地拢在一起,要收起来,带回家喂牛羊。小孩子们剜一会功夫,不是手痛,就是腰酸腿疼,抽得空闲便与其他同龄伙伴们满地跑着疯玩,这才是最开心的事,只是大多时间跑热之后,会被冬日的冷风冻出两个红脸蛋。

那时教室没有取暖设备,既使穿着母亲做的条绒棉鞋,戴着袖套,上完早读也会把手脚冻得麻木。记得那时上课前,整个班的同学会不约而同地跺脚,是那种很有节奏,持续时间比较长的阵势。有时老师已经到了教室外面,也不急于进来,让大家通过自创的方式获取热量抵御寒冷。然而,早期教室地面为土地,跺一会功夫,教室里便烟散土雾,老师捂着鼻子进来,跺脚声会戛然而止,开窗通风后老师开始授课,及至讲到一半课程时,老师也会让大家伸出缩在袖筒里的双手,互相反复摩擦,热一热冻僵的手,准备做课堂练习。

最快乐的事是课间活动时间斗鸡。冬天大家都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,不怕撞、不怕摔。因此,下课后,女生大多跳绳或踢毽子,男生则会聚拢在一起斗鸡取暖。斗鸡是对体力、技术和战术要求很高的运动,通常是班里比较厉害的同学,一下课就会向挤在教室外面屋檐下台阶上晒暖暖火的同学发出挑战,有不服的自然会跳下台阶挑战高手。两人在一声开始的口令中,迅速用双手提起右脚,也有用左手提右脚踝,右手抱着左大腿的,单脚着地跳着冲向对方。如果硬碰硬,身强力壮者一般会赢,但战斗往往是躲闪腾挪、灵活机动的占上风,最终取得胜利。有时也会实施团队式作战,双方各相同数量的斗士,每个战败的斗士随即出局,一阵混战,往往会出现占优方几人斗一人的场面,而剩下的一人竟然战斗力十足,持续时间较长,但胜利总是属于整体实力更胜一筹的一方。一场斗鸡长则二三分钟,短则几十秒甚至几秒钟结束,无论输赢,双方都会全力以赴,一比高下。围观的同学更是加油鼓劲,大声提醒叫好。不仅斗鸡者浑身发热,大声叫喊的观众也是满面红光,血脉通畅,忘记了冬季的寒冷,直到上课铃声响起依然意犹未尽。

晒暖暖火是冬天里最惬意的事。天晴无风、阳光明亮的日子,总能看到在朝南向阳避风的墙根,或蹲或蹴或坐小凳子成群结队的男女老幼在街头巷尾晒暖暖火,享受着阳光无私奉献的温暖。

村子里做鞭炮最盛行的年月,在阳火处摆开架式纫焾子、辫(pian)炮,是晒暖暖火最常见的场景。纫焾子的坐在小凳上,面前较大的方凳上摆放着一盘裁好的鞭炮纸筒,左手捏一撮一寸左右的焾子,右手把焾子一根一根插入直径两毫米左右的纸筒中,再用扁平的铁锥把一排插好的焾子一一钉紧,一盘近千数的鞭炮筒,速度快的也需要三四小时才能完成,冬日的阳光虽不强烈,但纫完一盘炮,回到室内会出现暂盲,双眼啥也看不见,只有眼睛适应一段时间才能看清东西。辫炮则多由孩子来实施,端一木制四边有沿的小方盒,木盒前沿框上有小钉子,用于挂辫炮用的玉米包皮撕成的细条或者细棉线,那时一挂鞭炮定额一百响,一般辫成两段五十响的,或者直接辫成一百响。女孩子辫炮身手快,男孩子手笨要慢一些。这时,通常会有人端出自家的收音机,音量调至最大,一边津津有味地听着单田芳老师嘶哑而富有磁性的岳飞传,还有声调舒缓、慢条斯理、抑扬顿挫的王刚老师播讲的夜幕下的哈尔滨,一边不停地做鞭炮创收,一边晒暖暖火是冬日里最温暖的记忆。

儿时的冬天,寒冷无处不在,阳光亦无私送暖。生活清贫而忙碌,成长亦充满快乐。获知冷暖之不易,添加人生奋斗的催化剂。让我们珍惜生命中每一次感动,让那些曾经冬日里的温暖瞬间,温润这个刚刚到来朔风瑟瑟满天飞雪的冬天。


 作者简介 


薛永利,酷爱运动,喜交朋友,用思想来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。


【悦读推荐】

薛永利 | 凤翔的北山

薛永利 | 又是一年秋雨时

【凤翔作家】魏晓婷 || 酒海里的日月乾坤

“陪房”包袱里的老布鞋

母亲在家,家便有了烟火味儿

孩子,看到这封信时请别哭
我的父亲不在家

本期组稿:张忑侠

文稿审核:李   强

责任编辑:辛   克 

◆  ◆  ◆  ◆  ◆  

【关注我们】

【凤翔作家&时光捡漏】新媒体联盟


时光捡漏 ∣您的生活笔记
 公众号ID:xinke19820728 

人生 · 生活 · 活着


了解凤翔讯息,敬请扫码关注《凤翔视窗》头条号和企鹅号


《凤翔视窗》头条号      《凤翔视窗》企鹅号

           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